2023年4月25日晚,公司启真国学青年论坛第三期“乐何以作:音乐与早期中国的位点思维”在公司紫金港校区成均苑四幢613顺利举办。本次论坛由靠谱的十大网投实体平台(中国)有限公司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主办,获得公司董氏文史哲研究奖励基金资助。讲座邀请到了浙江工商大学哲学系主任柴可辅副教授作为主讲嘉宾。靠谱的十大网投实体平台(中国)有限公司博士后、助理研究员韩书安老师担任主持。本次讲座在腾讯会议同步直播,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、北京大学、公司、武汉大学、厦门大学、中山大学等高校100余位同仁在线参与了本次讲座。
讲座开始前,韩老师对主讲人柴老师的信息做了简要介绍,并指出启真国学青年论坛致力于开展跨学科、前沿性的学术讲座。随后,柴老师首先从“成均”之争的解释分歧入手,开始了本场学术讲座。接着,他对本次讲座中涉及的“音乐”、“作”、“早期中国”等概念做了基本界定。他认为,《礼记·乐记》中对“声—音—乐”的定义颇具有分析哲学的意味,并指出律学和乐学具有体用的关系。他以《史记》八书的目次分析为例,指出音乐的功能位是在天(神)地(⼈)之间。在早期中国的分类学系统中,音声所发(乐)可被归⼊“地”,⽽音声所以发(律)则往往诉诸“天”。音乐因乐律⼀体⽽为天地管道,故“乐者,天地之和”。依据分类,音声所发宜合乎地道(礼),其所以发则为天道(天⽂)。所谓“乐由天作”本质上表征的是天文和律学具有一致性,即⼗⼆律系统(律)与⼆⼗⼋宿系统(天)构成镜像关系,两者具有显著的结构对拓性。
基于上述认识,柴老师提出了结构简化的位点思维。在他看来,⼗⼆律与廿⼋宿的对拓结构,可简化为同⼀套位点结构,它折射出早期中国⼈认知与再现对象时的典型思维。位点思维通过标记位点与描述位点运动来认知与再现对象。由此,他以“三分损益法”为例,分析了其中的原点设置与位点分布。之后,他又以序位结构为线索,揭示了⼗⼆律价值阶梯与乐学规则。此外,柴老师还指出,位点思维所描述的天道,也是⼈间社会的秩序摹本,它投射为社会内部与外部的中⼼化权⼒结构。而对拓自天道的社会秩序,在⽣活过程中逐渐内化为价值话语与规则表征。他总结礼乐关系的完形应是⼀个三级对拓结构:1. 政与律对拓(同⼀位点结构/观念/体);2. 礼与乐对拓(规则合表/话术/体用间);3. 礼治与乐政对拓(⾏动合流/制度/用)。
柴老师指出,以对拓结构为原则,我们不仅可以厘定雅俗之乐和礼法的关系,更能深刻理解礼法向⾳乐的价值渗透。孔⼦论六乐时,确立了⼀种音乐定性标准:声音组织是否属于音乐,不依据听感(美),⽽是依据乐曲对礼法的价值响应与形式跟从(善)。作为音乐理想型的《韶》虽已失传,我们可经由中国古典乐论对“郑卫之声”的批评来⼀定程度还原音乐理想型的形式构造,即旋律、调式、节奏、⾳⾼相对舒缓平和,与好滥、燕⼥、趋数、敖辟的郑、宋、卫、齐之音相反。并且,儒家在理想型与郑卫之声之间,还嵌⼊⼀种价值⾼低结构。不同的音乐对应不同的社会,因此音乐上的价值⾼低匹配着地区间的华夷之分。最后,柴老师分析了乐政和身份的对拓关系。他认为,音乐不仅响应着地区间的⽂化层级关系,而且也彰显着社会内部的身份层级关系。不同的社会身份,配给与适用的音乐资源是不同的,即音乐具有政治性。
韩老师在总结时指出,柴老师的讲座风趣幽默,深入浅出,给我们很大的启迪与收获。以往学界对儒家礼乐文明的研究更多是停留在价值理念的层面,而对其中技术化的制作原理则缺乏细致考察。当前“哲学+”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潮流,但我们需要对讨论的对象有深入了解,否则便流于空泛论述,未能触及问题实质。柴老师的讲座广泛涉及音乐史、音乐哲学、音乐社会学等领域,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、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的“哲学+”的研究示范。
在听众互动环节中,柴老师就“音乐如何实现和而不同”、“天文与律学之间的经验关系”、“天文分野在现代社会如何应用”、“古典律诗是否具有位点思维”、“对拓关系对当代思维的价值意义”等问题做出了详细精彩的回答。最后,韩老师以方以智“大成均”的理想勉励同学们以开放的心态广泛涉猎不同学科知识,努力做出有新颖性和前瞻性的学术研究。整场讲座在与会师生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。(供稿 | 韩书安)